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唠叨,
相信每个老母亲也不想唠叨,
但为什么这件双方都讨厌的事情,
就是会无穷无尽的继续下去彼此折磨呢?
因为唠叨是真的有用啊!
哪怕是用很烦的方式,
也是会起到作用的,
譬如说那些洗脑烂广告,
你明明都讨厌死了,
但是只要每天跟你重复,
你就是会记住这个品牌,
然后更倾向选择它。
教育熊孩子也是同样道理,不能期待短平快地让孩子接受一种理念,形成一种习惯,而是要靠长期重复的灌输洗脑。唠叨个几次看似没用,但天长日久地唠叨下去那就不一样了。
我这里就有个现成的例子:我每次看到毛头的房间地板上乱放东西,都会唠叨他去收拾掉,他倒是也可以去收好。可是这么唠叨了两年,他房间的地上依然经常有各种东西,从不会自己主动保持整洁,这让我有点挫败,寻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对啊!结果神转折突然来了,前一阵暑假的时候,有天我早上和毛头说今天你的朋友会来咱家玩,他很高兴,然后就消失了,一个小时后我路过他房间的时候,赫然发现他本来洒满衣服玩具的地板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唠叨的效果就是这样:它固然让孩子觉得烦觉得不爽,但只要重复到一定程度,神奇的洗脑效果就会发生。
不信你想想看,你自己相信的那些大道理和已经养成的小习惯,是不是有很多都是你父母经常唠叨的那些?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我妈像唐僧一样唠叨我的时候,明明就会让我很生气很痛苦,甚至会像至尊宝一样有暴力倾向,想要故意逆反,就是不照着她讲的去做,那是怎么回事?
那是因为有些父母
的唠叨会犯了两个大忌
一是夹杂了
太多抱怨和指责
很多当妈妈的唠叨孩子,并不是想要教育孩子,而只是心里有情绪有怨气,用唠叨的方式来发泄而已。可想而知,这种唠叨就不是一种简单的讲道理,而是夹杂了各种语言攻击和情绪勒索,简称PUA:
东西要用完要放回原处,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你看你怎么又忘了?你脑子平时都想点啥?这东西不放回原位就会搞得很乱,回头再也找不到了,你看看这里被你东放一个西放一个弄得多乱,到时候你又不会收拾都是我收拾,你看看我平时够累的了,还要给你收拾这些,你说你是怎么想的啊,你是不是故意的啊,blabla
也许当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大喊大叫,只是念念叨叨,但是这么个唠叨法无疑会让人感到情感上非常排斥,因为无论语气如何,这些这些话本质上就是在贬低和攻击孩子,说他做错了事,说他是个差劲儿的人。钝刀子割肉也疼啊,疼了当然就想跑就不想听了嘛!
二是唠叨时间太长
有的时候妈妈的唠叨并非没道理,但架不住像念经一样,一件很简单的事来来回回没完没了地说很久,这就会引起一种心理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效应。
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
所以说,听道理和吃饭一样,有定量才能恰到好处,道理听多了和饭吃撑了的效果都一样,就是恶心想吐。老母亲在那边是说爽了,孩子这边逆反值却都爆表了,那真是说越多,效果越糟。
但凡犯了以上两个禁忌中的一个,唠叨就会让亲子双方都十分痛苦,这些痛苦会抵消掉教育的效果。
那么,
老母亲要如何唠叨,
才能唠叨出好结果呢?
尽量避免情绪
同样的话,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说出来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心情好的时候就是随便说说,心情差的时候唠叨就容易变成数落,很可能越数落心情越差,最后要以训人收场。
所以心情差就别说话,转移注意力,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等心态比较平稳了,再去唠叨孩子不迟。如果咱们唠叨孩子时不带情绪,孩子顶多就是嫌烦,但不至于觉得刺耳扎心想要跑。
这方面我们倒是应该跟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学学,他的唠叨之所以令人崩溃主要是因为没完没了,但至少他唠叨时候的态度是极好的,不会让人感觉被攻击被贬低。
尽量简短
我们的唠叨一定要克制,能短则短。
当然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太能听得懂话,我们确实应该嘴碎唠叨一点,把一个道理掰饽饽说馅地讲清楚,孩子就算听不懂某句话,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明白意思。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很多浅显的道理都懂了,开始对你的说理唠叨表达不耐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精简唠叨内容了。
所以唠叨也应该不断进化和简化,最后就算精简成像口号一样的几个字,一样有长篇大论说理的效果。
这和投放广告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广告一开始投放,可能故事要讲三分钟,过一段时间,广告就被剪辑成一分钟,然后又变成半分钟,最后广告可能就剩下喊slogan的几秒钟,但你看到这几秒钟的时候,脑子里依然会回忆起原来那个三分钟的完整故事,和三分钟广告达到的宣传效果是一样的。
既然一句话就能有效果,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讨人嫌呢?
大道理多讲讲其实没问题,只要短一些孩子就可以接受。
既然唠叨内容都变简短了,那还能算做唠叨嘛?
当然算啊,因为我们要在频率上实现唠叨的特点。
频繁出现
唠叨孩子就要全方位立体化大覆盖率,让孩子哪哪儿都能听到这个道理这句话,想洗脑不要太简单。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唠叨孩子记得上厕所,就可以和他每天频繁喊一个口号:先哗哗再XX。这个XX可以是各种活动,贯穿孩子的一天日常生活:
早上一起床就说,先哗哗再吃饭;要出门就说,先哗哗再出门;要看动画片就说,先哗哗再开电视……
不出几天,你再问孩子,我们先什么什么再吃饭啊?孩子肯定迫不及待抢答:哗哗!
当然,孩子会有做错的时候,我们也不必责怪他,只需要再用这个口号刷个存在感:噢,可惜可惜,这次没有先哗哗再XX。
总而言之,想要灌输孩子什么理念或习惯,就把口号挂嘴边上,时不时的就喊一句:
拿东西放原位
饭前便后要洗手
玩完玩具要收好
……
每次就一句,不要再多说了,但坚持频繁多次,很快你会收获一个懂道理的小宝贝。(只不过,懂道理和做得到是两码事,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知行合一)
以上,就是有效唠叨的所有操作了。
不过,再正确的唠叨法也是有时限的,小孩子会很吃这一套,但到了青春期就不灵了,那时候孩子开始找自己,本能抵触洗脑,无论你唠叨得有多简洁,孩子依然会不耐烦,觉得你把他当小孩子。那个时候大概就是我们当父母的闭嘴的时候了。
所以啊,趁孩子还能听唠叨的时候,且唠叨且珍惜,多唠叨几句吧!
【社群讨论】
@所有家长
每一个家长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唠叨,关键是您选对唠叨的方式了吗?
声明:“敏学教育”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