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周末愉快,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行为于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让孩子学会坚持的,从来不是兴趣!
任何的技能学习,无论是务实的(如知识类的文化课的学习或艺术类的钢琴、舞蹈、美术等等)还是务虚的(如坚持、开朗、口才),都需要反复地练习,最终形成习惯,融入到血液中去。
“反复”,意味着枯燥,需要动力。而“快乐”,就是最好的动力,因为每一份习惯,都曾给我们带来舒适感或愉悦感。
1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不然,
更准确的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开始,
但也仅仅是开始
因为对周边环境感兴趣,或者进入一个新的氛围的新鲜感,孩子们一开始都会主动自我探索,至少是愿意尝试的。
但兴趣是有热度的,随着对该事物的认知深入程度、熟悉感的增长,兴趣就会衰减:就像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总是乐此不疲,但真正学会奔跑之后,走两步就喊累了要抱了。
同时,兴趣具有转移性:当对上一个事物的兴趣热度衰减,或者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但又得不到支持时,孩子就会转移自己的兴趣。
所以,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当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反复和他强调“当初你是那么喜欢XX”、“你现在不喜欢XX”的时候,他们的答案总是能让人气结:“我现在不喜欢了。”
其根本就在于兴趣热度的衰减,并可能伴随着兴趣的转移。
所以,请不要把“兴趣”当成让孩子坚持的动力源泉,这无疑在让孩子更加倾向于放弃,因为上面的那番问话,在加深孩子“我不喜欢XX”的印象。
但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让兴趣的热度得以保持。
2
快乐是动力,
让兴趣热度得以延续。
与之相比,快乐才是让孩子得以坚持的动力,即让他们保持对该兴趣的动力。
而如果我们能使孩子体会到坚持的快乐,那么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怎么样使孩子体会到坚持的快乐呢?
常规方法,是“利诱”:
你去上课,下课的时候妈妈给你买zz玩具;
又或者是“威逼”:
你不去上课,就只能在家学习!不然我就惩罚你!
无论威逼还是利诱都不是长久的方法,对于后者来说,直接造成了强扭的瓜不甜,孩子勉强答应但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捣蛋;对于前者来说,直接把快乐的源泉指向了玩具。
让孩子产生快乐的最佳方式,就是“体验感”,而且是正向的体验感。
3
坚持:
以“快乐”为动力,以兴趣为开始,
以自我荣耀感为周而复始的源泉
与坏习惯的先快乐后负罪感不同,好习惯是先“痛苦”后快乐:
因为报班会有规则,有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让孩子感到了不舒适,而同时又有目标,这些目标是否能够达到、以及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又让孩子想要放弃,最后让孩子沉溺其中,忽略努力过后所带来的自我荣耀感的快乐。
而正向的体验感,就是让孩子忽略其中不舒适及困难的利器——强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快乐情感,并不断强化。
这样一来,孩子从一开始对报班的兴趣,转移到对重要他人的肯定(外在评价系统)和自我肯定(内在评价系统)的兴趣。
前者会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热度衰减,而后者则是孩子一生中都赖以生存的心理养料,若非故意破坏,轻易不会产生衰减。
这篇文章讲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的兴趣班学习,也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文化课培训以及学校学习。如果孩子出现了厌学不想上课的情况,您可以按照文章中讲的方法试一下,不断肯定孩子成就,放大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让孩子有一个持续的正向性体验,或许就找到了让孩子坚持不懈学习的窍门。
4
现在我们回到本次期中考试
第一种情况:
如果孩子本次期中考试成绩进步了,家长一定要好好肯定孩子成绩,也可以满足孩子一两个心心念念的愿望,让孩子不断强化这次成绩所获得的正向性体验,孩子为了维持这种正向性的体验就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求再次获得正向性体验。
第二种情况:
如果孩子本次考试总体不理想,那就想办法找出孩子考的理想的科目或者做的比较理想的题型,有针对性的给予奖励,并建立一个小目标,比如下次如果孩子可以在年级进步20名的话可以给孩子一个奖励或者实现一两个愿望,(比如说这个奖励可以是让孩子星期天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建议家长可以提前让孩子体验一下,孩子感受到了自由支配时间的乐趣,为了持续保持这种正向性的体验,就会努力学习实现既定的不算太难的小目标的。
温馨提示:
制定目标时候家长朋友们不要过分贪心哦!一定要制定一个孩子下次有很大可能性可以达到的小目标而不是要经过一两年努力才能达到的终极目标!
今天的【教育前沿资讯】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周末孩子回家,趁着半期考试成绩刚出来,家长们赶快用起来吧!如果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欢迎扫码加敏敏老师微信进行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