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南】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

敏敏老师

敏敏老师.png


亲爱的各位家长:


期中考试结束了,您、孩子和我其实都是很关注的。我们都特别想知道孩子的成绩,我们都特别企盼孩子能考个“好成绩”。


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的关注点就会在哪里!因此当您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时,亲爱的家长,敏敏老师发自内心的向您呼喊: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

请和孩子站在一起,

打败问题;
请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

打败孩子!”


任何一场考试,我们要想尽办法把它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我们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要求就太低了。我想考试首要的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诊断”,是对孩子之前学习过程的检验。我们看到孩子的试卷后,和孩子坐下来看看他的答题情况(注意一定先看孩子的答题情况)。


让孩子说说:


哪些题是孩子答得非常好的?


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哪些方面(上课听讲效率、作业完成效率、改错情况、落实计算、落实基础、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做得好,才保证了这些题做的好?


哪些题是孩子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问题出在哪里了?(平时哪个学习环节出现问题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问问孩子,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什么?……然后,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孩子的成绩。


这样处理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知道只有过程做好了,做到位了,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学习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和自己孩子的成绩。


每次考完试后,不管家长、孩子,还是老师都会关注别的孩子的成绩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差异,关注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竞争不是为了个人面子,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成就自己。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一下,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方法,我有一个方法,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各自有两个方法。


关注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不足,为了更好的向别人学习好的方法和经验。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对比,去反思,别人怎么做的,我怎么做的。我有什么优势值得别人学习,别人身上又有哪些闪光点是值得我学习的。这样,才能成就我们自我的不断成长之路。



考试除了考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考察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知识只是载体,只是手段,永远不会是目的。那些能渗透到孩子血液里的东西,孩子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历程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面对自己的成绩,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而对别人的成绩,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让他谈谈别人平时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自己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过程和结果之间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过程,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会不会增长,孩子的理性选择力会不会增长。


考得好的孩子,让他知道是因为平时哪些方面做到位了,他就不会骄傲,这些方面他会继续保持。考的不好的孩子,你更要鼓励他,让他看到希望,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人面对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他会焦虑,愤怒,抱怨,指责别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甚至会放弃,会破罐子破摔。但一旦我们帮助他找到方法,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他就会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你不管怨谁,最后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没有好与不好,差与不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正如华语作家张德芬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匹好狼和一匹坏狼。最后,那匹狼能存活下来?这取决于你喂养了哪头狼,哪头狼就会活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养分。


家是讲情的地方,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家永远是孩子最大和唯一的依靠,我想只有您的亲子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美好的,您对孩子的引导才是有效的。


成绩的问题是和各方面因素都有关的很复杂的问题,它不同于孩子触碰了底线,犯了一个严重的品质或是安全方面的大错,这时不需要家里的刀光剑影。


每次大考之后的刀光剑影除了给孩子留下恐惧考试,增加过分压力的阴影,和发泄我们的怒火外,我没想出有什么其它的好处。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绩过于焦虑,那我想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我们自己的焦虑,再来谈孩子的学习。我们把精力放在引导,督促孩子的过程上,我们用淡定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结果,无条件接纳您的孩子。



在您和孩子谈完话后,还需要孩子写一份非常认真的期中考试总结,并督促孩子日常学习中和月考、期末考试前时不时拿出来翻翻,肯定会对孩子的学习大有裨益!


最后,我还特别想说:


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学到,悟到,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今天的【家庭教育指南】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再次温馨提示各位家长朋友,周末孩子回家,先分析试卷再看分数!一定不要开口就问成绩哦!如果在和孩子分析试卷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欢迎扫码加敏敏老师微信随时进行咨询哦!


敏敏老师.png



声明:“敏学教育”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_^


阅读569
分享